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《行走四海 根在永春》之八——爱之,能勿劳乎?

《行走四海 根在永春》之八——爱之,能勿劳乎?

关键词:海外,救灾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永春新闻网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keysou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7349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记者 梁白瑜 文/图

  开篇说过永春人奔赴世界各地,足迹遍布全球。据1937年《崇道报》报,“估算华侨约为8万人,约占当时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强”;1954年首次全县普查显示,永春籍海外乡亲有10.8万余人,到1992年则约有74.5万,目前已超过120万人。

  侨亲们,不论远游到哪里,心中最牵挂的始终是家乡的一轮明月。他们一代代人或出钱、或出力、或出钱又出力为家乡百姓谋福祉。据县侨办提供的数据,截止2012年底,侨亲们已捐资超过5.8亿元用于家乡修建学校、路桥、庙宇、医院等公益事业。其乡情浓浓,感人肺腑。

  而百年来侨亲们为救乡、救灾不辞辛劳之义举同样感人至深。乡人之苦,虽非身受,却感同身受。子曰:“爱之,能勿劳乎?”(爱他,能不为他操劳吗?)是说也。

  救灾:天灾无情 游子情深

郭其祥(郭志啓/供图)

林祖培(县图书馆/供图)

李俊承(来自网络

1937年发行的救国公债(来自网络)

  “当时华南各地,皆有土匪横行,到处杀害无辜,鱼肉乡民,永春诸乡在土匪的恐吓勒索和苛捐杂税的迫害下,原已生活困苦,后来土匪更藉接收省政府安抚之便,后改编为民军……天灾人祸,诸乡人民生活艰苦凄凉的程度,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万一。”永春籍马来西亚知名画家李家耀(著名侨领李延年的二哥)曾有文记述上世纪20、30年代永春百姓的艰辛生活。

  那时,以陈国辉(南安人)、吴威(仙游人)和尤赐福(永春人)等为首的多股民军夺我土地、扰我乡民,抽捐派饷,敲骨吸髓,弄得民不聊生。永春籍海外乡亲为家乡父老奔走呼号,这些行动称为“救乡运动”。

  永春旅外同乡联合会

  史载:1926年4月,郭其祥与郑振经、郑正言、林子坚等旅外青年及海外侨胞(在厦门)组织永春旅外同乡联合会,主持救乡运动。仙夹人郭其祥是旅外同乡联合会的核心人物,生于1894年。其性格豪爽,喜欢交朋友。他于1913年南渡马来半岛,在新加坡、蔴坡之间经商,扶弱抑强,爱打抱不平。该联合会在厦门出版《迫击报》(八开,每周一期),与地方军阀所掌控的《民治报》对阵,揭露陈国辉、吴威、尤赐福等祸害永春的罪行。“后吴威、尤赐福受编为新编军,通过海军司令林国赓将《迫击报》封闭。”

  不止与民军针锋相对,郭其祥还曾直斥不称职的县长。“1927年,郭其祥获知永春县县长江练如至厦门,即亲到寓所,指责江练如任意勒派、鱼肉人民之罪。”江练如,长汀(一说邵武)人,1926年11月受时为北伐军第一军军长的何应钦任命,担任永春县长,第二年2月离开永春。

  1930年夏,陈国辉重新占据永春,进攻湖洋民团。“郭其祥从厦门急奔仙游,求援于海军陆战队林寿国旅长。船至秀屿,改乘小艇,遇风艇覆,他在海中漂浮二时许。遇救后,抵达仙游,林寿国应其所请,派兵驰援,至鹁鸽岭而民团已败。湖洋被焚烧劫掠甚惨,难民数千逃至仙游等县。其祥即致电省府请求救济,省令林寿国就莆田、仙游、惠安三县收容安置。”

  1932年5月8日,十九路军六十一师进驻永春,陈国辉调莆仙。11月,郭其祥出任永春县保卫团副团长,“不但未领公家俸给,且捐垫救乡费用达万余元。对家乡人民贫困境况,也多关注。他曾倡导乡亲种油桐数万株,并计划逐步推广至全县。”如今仙夹东里村的不少油桐可能就是那时种下的。

  1934年旅外同乡联合会结会,随即成立永春旅厦同乡会继续为家乡作贡献。而刚40岁的郭其祥却积劳咯血,两年后在厦门逝世。

  南洋永春同乡总会

  不仅在厦门的旅外同乡联合会尽力救乡,远在南洋的永春同乡总会也同样牵挂家乡。据《永春县志》记载,“1928年,南洋各埠永春会馆代表在新加坡开会,决定成立南洋永春同乡总会,并推选王肃丹、李铁民、郑兼三、李家耀为代表,回国向福建省政府请愿,派正规军到永春平乱(指民军陈国辉)。”不料,此行却相当坎坷。

  南洋永春同乡总会派出的3位代表(李铁民因事不能成行)起程到厦门,与厦门永春会馆的同乡往漳州见陆军独立第四师师长张贞,由张贞介绍去见在福州的省政府参议许卓然。本打算由许引见省长方声涛,为永春人民请愿。谁知,陈国辉也到福州,与郑兼三等代表同住一旅社,代表们的安全受到威胁,即返新加坡复命。但是,他们并没有放弃救乡。新、马各地永春会馆一边筹募经费,一边派郑兼三再回厦门并赞助张贞军费5万元,请其派兵。同年9月,张贞派黄克绳团进驻永春,郑兼三随军同回,并被推选为永春县长,10月,县长一职被闽侯人陈应魁取代。

  不过,三个月后的1929年1月,永春各界就公推蓬壶乡美中村人林祖培任县长,“鉴於乡亲盛情难却,祖培即于春初自南洋返永就职。”

  林祖培,1903年出生,192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,精通英语、日语。曾担任永春润中公学(1925年民军王荣钦、林怀瑜等倡办)校长。他对永德一带民军的骚扰争夺、派捐派饷,不时给予抨击,曾被江练如拘捕。“后经数百名群众、学生及各界代表到县府请愿,江练如怕引起众怒,始予释放。祖培被逼辞去校长职务,于次年春偕夫人南渡马来亚,先后任安顺中华学校、蔴坡中华学校校长。”《永春县志》载,出任县长后,林祖培推行地方民主自治,把全县划分为六个自治区,力图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改造社会。他倡导兴办学校,鼓励农耕,维护农民的正当权益;受理民事纠纷案件,主持正义。而他自己不但薪金分文未取,还将自己在南洋执教的积蓄取出公用。

  1929年秋,陈国辉再犯永春,祖培率部属退守湖洋,与之对抗,并向省求援。当时省府鞭长莫及,林祖培自叹回天无力,悲愤辞职。时任福建省主席方声涛器重他的才学,欲委任他职,林祖培婉言辞谢,说:“吾为梓里小民请命而来,非羡吏禄。”后受邀于著名侨领尤扬祖而再下南洋,但对家乡、对祖国的深情始终不减,“新中国成立,祖培自制并在自己家居的华侨区中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。”1961年,林祖培病逝于印尼。

  “1932年4月,十九路军六十一师进驻永春,陈国辉调莆仙。海外侨胞纷纷函电十九路军控告陈国辉罪行,陈旋被十九路军拘捕,12月23日在福州东湖枪决。”至此,救乡运动获得成功。

  救国公债

  侨胞们不仅心系永春还胸怀祖国。永春籍侨胞李俊承等人捐购民国政府发行救国公债的义举影响重大。

  “1937年,国民政府的财政赤字高达80%。”《救国公债》显示,抗战伊始,国库空虚如是,无法维持巨额军费开支。1937年8月30日,国民党国防最高委员会在南京制定《总动员计划大纲》:“发行救国公债,奖励国内人民及海外华侨尽力购买,指充军费”。其后在各地陆续发行救国公债、军需公债、同盟胜利公债以及乡镇公益储蓄券等金融类公债、筑路修堤等建设类公债。据统计,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,发行的公债共有18种之多,总计债券面额为150亿元法币、1亿元关金券、1000万英镑、2亿美元。

  为抗战救国,1937年永春抗敌后援会劝募“救国公债”,获不少侨胞的响应。抗战伊始,仙夹的郑玉书(生于1887年,少时曾往菲律宾,后回国)出任国民政府海外劝募救国公债专员,前往印尼募集989万元。1937年11月,尤扬祖从印尼汇来1500元购买救国公债,同时汇来购公债者有尤士琛650元、潘世湖300元。“1938年6月,李俊承捐款10万元购买救国公债,拨给国立中央研究院,作为奖励基金。国民政府明令嘉奖。又汇款万元到鼓浪屿救济永春难民。”省市县各级史书都有此记载,可见其影响之大。

  救灾:天灾无情 游子情深

  “华侨出国,他们身在异域,心在家乡。”洪文洛曾在《永春侨汇史略》中说,“他们克勤克俭,一旦有些积蓄,便想方设法寄回家乡养活父母和妻儿。”而近百年来,家乡永春遭遇过多次灾难:米荒、疟疾、鼠疫……而每一回的救灾场面都可见侨亲们的身影。

曾天民(永春一中/供图)

刘向仁(国光中学/供图)

1940年11月5日《永春日报》关于华侨平粜的报道

  米荒———平粜

  “1925年,米价飞涨,担谷10.5元。华侨捐款回永春举办平粜。”

  “1940年5月,发生米荒,斗米法币17元,为全省之冠。华侨捐款10万元,采沪米1733包,设华侨平粜会,举行平粜。”

  “抗日战争期间,永春连续发生米荒,永春华侨筹集大批捐款,购买大米运回永春平粜,救济征人家属和在厦门鼓浪屿的永春难民。据《崇道报》报道:‘1937年11月到1938年11月,菲律宾、印尼苏甲巫眉、新加坡、马来亚的蔗坡、昔加挽、居銮、峇株巴辖、东甲等地侨胞捐买大米的汇款达6.37万元。’”

  以上是《永春县志》中关于华侨捐款平粜的记载。

  看到这里,大家可能会有疑问:那时正常米价是多少?当时永春受灾情况如何?据1936年6月22日《崇道报》所报物价显示:“每斗米为1.18元。”闹米荒时,“米价高,高得老百姓买不起。”据五里街华岩社区百岁老人苏云回忆,最高时每斗超过20元,有时锅里的水开了,却没米下锅,“每次籴米半斤、一斤是常有的事,米价太高,没钱多籴。”

  有史载,1937年12月,菲律宾永春同乡会汇回永春法币千元,作储粮防灾之用。同年发放难贫侨救济款4400万元(旧币),受益归侨难侨262户932人,侨眷30户81人。1938年11月,县救济难民会派李汉青到南洋募捐,南洋各地永春籍华侨捐款达法币15万元。

  华侨们的平粜行动,除了县志外,《永春日报》也有报道。如,1940年11月5日有文《永民受益 平粜半年达八万元 华侨平粜会二期结束》:本县华侨平粜会,开会以来,已历半载。第一期于6月间结束,第二期于本月4日结束。现时各项手续,正赶催结册中。……所发贫户采米证二千七百余户,以二千七百户计,可获益八万三千余元。

  另外还有1947年福建闹饥荒,这年8月旅越闽侨救济乡灾委员会捐赠5750包大米(其中200包分予永春)并于9月由“仲凯”轮运抵厦门,并由永春籍华侨颜子俊担任驻厦监赈团主任。

  疟疾———奎宁

  疟疾,俗称“打摆子”,病人常见忽冷忽热、上吐下泻。曾经,永春遭遇疟疾之苦。而1937、1938年疟疾肆虐尤为猖獗,海外侨胞多次捐购良药奎宁为家乡父老排忧解难。奎宁俗称金鸡纳霜,是当时抗疟疾最重要的药物,但价格异常昂贵(有传每粒须100元)且不易买到。

  据县志载,1937年“七七”事变爆发,归侨曾天民等人于8月1日组织了抗敌后援会,“11月,该会发函南洋各埠永春侨胞,捐购金鸡纳霜,以疗治在家乡肆虐的疟疾。”曾天民,1905生,湖洋人。3岁时,随母南渡马来亚寻父,1924年回国,1938年秋起两任永春中学(永春一中前身)校长。“当时,学生患疟疾病者甚多,他延聘庄志烈、黄贞明为校医,并购备大量金鸡纳霜等药物,做好医疗防治工作。”这位惠安人庄志烈与永春渊源颇深,他儿时随母亲到永春生活,“(1926年)永春疫病流行,患者甚多,求医无门,为状至惨。志烈于心不忍,出面与教会商议,由教会按月补助150元,维持开业,并改名为基督教永春医院,志烈任院长。”

  1938年10月,永春旅外侨胞筹捐防灾款到汇11562元。11月,旅居印尼万鸦佬侨胞苏智贞(一说苏克惠)、刘向仁、尤扬祖等发动捐款金鸡纳霜丸37000粒,“托陈章经带回永春,以治疗疟疾之用。”苏智贞,苏克惠之父,北门内人。“青年时南渡印尼安汶,与邑人郑世允、尤扬祖创办公司,经营商业。平素对桑梓教育及其他公益事业多所关心。曾出资并发动侨胞捐款,修建永春中学校舍及赞助学校经费。抗日战争期间,受星马侨亲委托,办理本县赈灾平粜工作。”刘向仁,1904年出生于湖洋。1923年考进北京大学,1935年赴印尼泗水等地华侨学校任教。“七七”事变后参加当地抗日活动。太平洋事变后,举家回国,曾任永春力行中学(现永春四中)校长。

  鼠疫———防疫

  米荒、疟疾让乡人陷入困扰,而从清末就出现的鼠疫更是一波又一波让永春百姓恐慌。

  “清光绪二十年(即1894年)城郊发现鼠疫。”县志记载,1926年7月,鼠疫流行,附城十里内死亡近千人。1937年5月,省政府在永春设立闽南防疫所永春分所。1939年5月,附城鼠疫流行,死亡200多人。1941年春夏之交,鼠疫流行。1946年春夏之交,鼠疫使得县城附近死亡约400人。直到1951年,为害永春57年的鼠疫才得以最终消灭。“1931年以后,达埔连续数年鼠疫流行,颜子俊捐资购买预防疫苗,供乡人免费注射。”

  “鼠疫相当可怕,染上的人很快就会没命,更可怕的是它的传染性极强,有时一户、一个角落甚至一个村都因鼠疫而断了人烟。”祖籍吾峰镇梅林村的黄麒麟说,“当时医学不发达,也不懂为何会有这样的疫病,老百姓就是害怕。”鼠疫传播速度之快,也使其成为战争中恐怖的一种生物武器。据《永春鸣琴陈氏诗史之“十九世不幸因日本侵华时播鼠疫菌而卒的陈和州”》记载,陈和州于1941年6月26日傍晚卒于鼠疫,年仅三十余岁,而此次鼠疫竟为日本人投鼠菌造成。“1941年6月间,日本人的飞机数次俯冲扫射并投鼠疫菌。仅数日之后,永春县鼠疫便开始蔓延。……湖洋乡垵口村因鼠疫而成为废村。”

  也就在这一年的“12月8日,日寇发动太平洋战争,南洋各地被日寇侵占后,侨汇断绝。”就算这般艰难,海外侨胞们依旧心系家乡,县志载,“旅居新加坡侨领陈承丕、林光纯、郑天送各捐法币500万元,计1500万元,作为防疫之用。”陈承丕,岵山镇南石村人,曾任新加坡永春会馆主席。

  永春籍华侨救灾总在人先,不仅急永春之所急,全省乃至全国都在他们的心中。

  比如“清同治年间(1862~1874年),朝廷开始颁赐官衔奖励捐资国内慈善赈灾的华侨,……著名的有陈明水、陈若锦、李清渊、曾天眷、李功藏、郑安邦等100余人。”(据《福建省志》载)此中陈明水、陈若锦、李清渊、郑安邦均为永春籍。

  此外,1938年5月厦门沦陷,郑玉书与菲律宾、香港乡亲组织难民救济会,被推为会长,收容逃港难民2217人。之后,福建发生米荒,他与爱国侨胞捐款购运大米九万余包回闽平粜;疟疾为灾,两次向印尼侨胞募捐金鸡纳霜入闽施赠。而1948年6月18日,福建遭遇重大水灾,灾情波及全省52个县市,受灾人口200多万,郑玉书又捐款法币10亿元,其妹郑金草也捐出法币1亿元。1989年夏泉州台风暴雨成灾,旅外乡亲慷慨解囊,踊跃捐资,并协助泉州灾区修复被洪水冲毁的桥梁、道路和海堤。1990年6月,泉州地区水灾,旅外泉属同乡会再度发动捐款救灾。

  参考资料:《永春县志》、《泉州市志》、《福建省志》、《永春文史资料》、《浅析海外侨汇对移民母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》、《帝国的回忆——<纽约时报>晚清观察记》、《1997年~2006年永春县鼠疫监测结果分析》、《李延年:从商人到华团领袖》、《大革命失败后如何开展农民运动:陈其挥在永春》、《救国公债》等。

  特别感谢县外侨办提供相关数据及资料。

    【 责任编辑: 康鸿杰 叶国强】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13459501234 传真:0595-27191234 邮箱:1520599779#qq.com
地址:福建省永春县大路头街75-77号 邮编:362600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泉视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